2025 ICML | 赵维莅教授:OX40共刺激分子赋能靶向CD20 CAR-T,LY007展现LBCL持久缓解新希望
发布时间:2025-06-22 16:30:43

大B细胞淋巴瘤(LBCL)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(B-NHL),主要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1。尽管免疫化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DLBCL患者的预后,但仍有30%~50%的患者陷入复发/难治(R/R)困境2。近年来,淋巴瘤领域专家持续探索创新治疗策略,使得R/R LBCL的治疗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。我国自主研发的LY007细胞注射液是一款靶向CD20的CAR-T细胞疗法,其作用机制独特,在R/R LBCL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潜力,有望为此类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。


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(ICML)于2025年6月17日-21日在瑞士卢加诺举行。这场权威学术盛会被誉为“恶性淋巴瘤领域的奥斯卡”,大会公布多项前沿研究成果,其中LY007细胞注射液Ⅰ期临床数据正式披露。值此之际,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,分享LY007的研发历程,深入剖析其创新机制带来的良好疗效,并展望其应用前景,以飨读者。

ICML现场直击

LY007研发之路:屡登国际舞台,彰显创新实力


图片
图片

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靶向CD20的新型CAR-T细胞疗法,LY007自研发伊始便备受关注。2021年,LY007在我国获批新药临床研究审批(IND),成为国内首个获批IND的靶向CD20 CAR-T细胞疗法。2024年5月,其治疗B-NHL的Ⅰ期临床研究首次登上国际舞台,中位随访5.09个月即展现出89%的最佳总体缓解率(BOR),初步彰显治疗潜力3;同年,在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(ASH)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位随访7.2个月时BOR升至92%,最佳完全缓解(BCR)率达67%,进一步验证了其临床价值4。基于此,LY007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的IND申报正式启动。今年,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(EHA)年会更新的中位随访9.1个月数据显示,患者BOR维持在92%,BCR率提升至75%(表1)。此次,LY007继续亮相本届ICML大会,公布更多随访数据以及基础研究成果。

表1.LY007不同随访时间的疗效

图片

20-BBz-OX40创新机制:立足未尽之需,开辟LBCL治疗新航道


图片
图片

LY007是国内首个获批IND的靶向CD20 CAR-T细胞疗法,其独特机制的设计思路源于对LBCL未满足治疗需求的深度思考,并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:


其一,破局传统CD19抗原免疫逃逸困境


LY007选择在B细胞表面表达稳定且极少发生隐匿、修饰或脱落的CD20抗原为靶点,减少了因抗原内化与脱落导致的免疫逃逸,进而增强抗肿瘤作用。


其二,攻坚T细胞激活不足难题


T细胞完全活化需双重信号:“信号1”来自T细胞受体(TCR)与抗原-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(MHC)的结合;“信号2”则由TNF受体超家族成员OX40与其配体OX40L结合提供,两信号协同驱动T细胞的分化、增殖与记忆形成,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2


研究发现,尽管DLBCL患者体内的OX40表达水平可达正常组织的11倍,但大量DLBCL患者OX40L表达不足,T细胞启动和激活不足,对免疫抑制剂反应不佳2。鉴于高表达OX40与DLBCL患者良好预后高度相关(图1),研究者在LY007中创新性引入OX40共刺激分子,并结合4-1BB共刺激结构域,通过CAR结构直接激活OX40信号,有效提高患者的T细胞抗肿瘤能力(图2)。

图片

图1.OX40高表达和低表达DLBCL患者的Kaplan-Meier生存曲线

图片

图2.LY007具有抗原非依赖性OX40信号的CAR结构


其三,突破CAR-T细胞“续航”瓶颈


除上述信号通路外,LY007还可激活BCL-2、NF-κB、AKT、MAPK等多重信号通路,增强CAR-T细胞对肿瘤微环境(TME)的适应能力,减少细胞凋亡与耗竭,同时促进细胞扩增并延长存续时间,有效增强CAR-T细胞“续航”能力。


通过这种创新设计,LY007在LBCL治疗领域逐渐展露头角,其临床价值正随着研究数据的持续更新而不断印证。

图片
图片

ICML揭晓关键数据:高扩增能力有望带来持久缓解


图片
图片

本届ICML大会公布的一项Ⅰ期临床试验评估了靶向CD20的20-BBz-OX40 CAR-T细胞在R/R 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耐受性5


治疗前期,研究者对接受CAR-T细胞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,发现达到完全缓解(CR)患者的T细胞中OX40基因表达明显上调,且OX40高表达T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。这一结果提示OX40信号可能具有对抗免疫抑制性TME的作用。基于此,研究者设计了20-BBz-OX40 CAR-T细胞并经体外试验证实,相较于20-BBz、19-BBz和19-28z等传统结构,这种细胞展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、增殖能力,以及对M2型巨噬细胞抑制的抵抗能力(图3-4)5

图片

图3.19-BBz、19-28z和20-BBz-OX40 CAR-T细胞与Raji细胞共培养,24小时后分析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释放情况

图片

图4.在M2型巨噬细胞条件下,19-BBz、19-28z和20-BBz-OX40 CAR-T细胞的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释放情况


随后,该研究纳入13例R/R LBCL患者,采用scRNA-seq等技术,深入分析了CAR-T细胞的克隆动力学与转录谱特征。结果显示,中位随访12.0个月,患者6个月和12个月总生存(OS)率分别为100%和90.0%;总体客观缓解率(ORR)为91.7%,剂量水平3患者的ORR达100%(图5)。安全性方面,患者耐受性良好,未发生神经毒性和≥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(CRS),仅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1/2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。进一步的转录组学分析表明,OX40信号可驱动CD4+CAR-T细胞持久克隆增殖与分化,并上调与T细胞活化、肿瘤微环境重塑相关的基因表达5

图片

图5.12例患者的疗效分析集


该研究证实,在CAR-T设计中引入OX40共刺激分子,可促进CD4+T细胞克隆扩增(图6),并增强其对免疫抑制性TME的抵抗能力,从而显著增强抗肿瘤作用。20-BBz-OX40结构以OX40介导的CAR-T细胞功能重编程为基础机制,在R/R LBCL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抗肿瘤疗效,且临床缓解持久、安全性良好,为优化R/R LBCL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方向5图片

图6.在体内CAR-T扩增过程中,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T细胞亚群在T细胞总数中的百分比变化

总结



图片

赵维莅教授



在ICML大会上披露的LY007Ⅰ期临床数据备受瞩目,该数据证实,20-BBz-OX40 CAR-T细胞能有效克服肿瘤微环境(TME)的免疫抑制,驱动CD4+T细胞克隆扩增,实现持久临床缓解且安全性良好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,LY007有望为R/R LBCL治疗策略的优化指明新方向,让更多患者获得生存获益。


朱宇翔.png

隆耀生物首席医学官朱宇翔博士



LBCL的复发难治问题长期困扰临床治疗。我国自研的LY007细胞注射液,创新性地将CD20靶点与OX40共刺激分子整合至CAR-T结构中,在克服免疫逃逸、增强T细胞激活、延长CAR-T细胞存续时间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,为患者带来新希望。







图片




赵维莅 教授

  • 主任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

  •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

  •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

  • 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

  •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

  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

  • 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

  •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

  •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,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

  •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,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

  •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

  • 致力于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,以通讯/第一作者在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》《CANCER CELL》、《NATURE GENETICS》、《BLOOD》《LANCET HAEMATOL》、《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》、《J HEMATOL ONCOL》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110余篇,总影响因子超过1600。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项,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,省部级一等奖6项,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,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、863重大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

  • 先后荣获“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”、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、EBMT青年领袖奖、吴阶平医药创新奖、谈家桢生命科学奖、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项荣誉






图片




朱宇翔 博士

  • 隆耀生物首席医学官

  • 医学博士

  • 日本国大阪公立大学生物医学专业

  • 10年以上细胞治疗经验。曾在石药集团、高博医疗集团、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从事临床开发工作,对各类细胞疗法有非常丰富的临床开发经验


参考文献:

1.Fox CP, et al.Br J Haematol. 2024;204(4):1178-1192.

2.Lu Y,et al.Clin Immunol. 2023;251:109637.

3.Zixun Yan, et al. 2024 ASCO. Abstract 7027.

4.Ling-Shuang Sheng, et al. 2024 ASH Poster 4822.

5.Ling-Shuang Sheng, et al.2025 ICML.Abstract.